-
特斯拉第二季度营收169.34亿…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1日凌晨消息,特斯拉汽车今天公布了该公司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特斯拉汽车第二季度营收为169.34亿… -
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
科技日报记者何星辉日前,在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贵州省省长李炳军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增…
阿拉善盟“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 发布时间:2023-05-17 点击次:701
-
阿拉善盟“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阿拉善盟“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任务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 形势任务
第二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强化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
第一节 科技创新促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第二节 科技创新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第三节 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牧业
第四节 科技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第五节科技支撑社会事业发展
第六节 加强特色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四章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第四节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节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第六节 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七节 促进科技创新生态优化
第五章强化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第二节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第三节开展监测评估和考核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环境保护
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全面增强科技推动我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及《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加强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形势下,依托我盟创新发展基础,继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盟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盟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突出创新驱动在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强化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依靠创新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在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由依靠要素投入拉动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工作落实上,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科技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机构协调、各类市场主体落实的组织体系。
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十三五”以来,共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盟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4项,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累计1.93亿元。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为0.34%。登记盟级科技成果46项,自治区级科技成果81项。在农牧业、林草沙生态、工业高新、中药(蒙药)、信息化等多个领域产生科技成果328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39项。2020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3件。
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培育建立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207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新型研发机构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企业研发中心8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众创空间10家、星创天地5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家、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盟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5家、农牧业科技园区1家、农牧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19家。
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先后引导和推动了一批企业与5个国家、16个省市区、45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依托院地合作、科研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专家团队创新创业,培养本土人才。组建了专家顾问团,先后聘请三批专家顾问共87人。参与各类基础研究、科研攻关、示范推广科技活动人员3430人,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754人,培养本土人才594人。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建立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发现、跟踪、筛选、对接、评价工作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及时有效对接的桥梁,支持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建成阿拉善盟首家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中心,开通“阿拉善盟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业务。实施37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农牧业技术引进推广,开展互联网+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发挥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培育各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开展咨询、交易等服务,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制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方案》,完善《阿拉善盟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三五”以来,虽然我盟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来看,全盟存在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实力薄弱、科技要素聚集机制不佳、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低、科技创新环境不够理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加以解决。
第二节 形势任务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通信等新兴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将对全球竞争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局性、革命性、决定性的影响。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期间国家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内蒙古积极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以提升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着力增强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以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以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支撑,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高地。
我盟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入落实“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支撑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按照我盟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对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总方向,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和我盟重点发展领域,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用系统观念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用人才激励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用要素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扩量提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用创新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用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将阿拉善打造成为内蒙古西部科技创新新高地,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指导调控服务作用,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创新布局。立足我盟现代化建设全局,围绕全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重点领域,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重点突破,精准发力,着力构建有机组合的重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合作推进高水平创新。主动融入国家、自治区和周边区域创新发展大局,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创新联动,深化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强化多元协作,互补创新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优化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大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实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创新要素更加完备,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创新型阿拉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83%。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人才及创新团队,培育一批科技实用人才。
创新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优势特色领域基础研究取得积极成果,重点产业涌现一批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每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6家。
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有效。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基本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交易活动更加活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突破4.5亿元。
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科技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优势特色创新平台载体体系更加健全,创新主体充满活力,科技合作更加广泛,区域创新格局更加完善。
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基本建成促进创新发展的要素聚集高地,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专栏1“十四五”时期阿拉善盟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 年
2025 年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9.2
年均>28.3
2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26*
30
3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亿元)
3.705
4.5
4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53
1.8
5
每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8
56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7
1.00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0.21
0.5
8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7.9
12
注:*为 2019 年指标
第三章 强化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
突出我盟现代化建设重点,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科技推进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我盟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科技创新促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采取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创新,实施生态治理区域示范工程,形成技术创新、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系。
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荒漠化防治、矿区治理及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等流域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管理体系,进行资源与生态要素数据化集成与分析,针对我盟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湿地等生态类型,按照立地条件一致性划分为若干类型区,建立不同类型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规范体系。开展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示范,优化推广防沙治沙模式,依托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大力推进沙漠综合治理,围绕沙漠沙地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形成一系列经济、稳定、可复制的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模式,探索推广防沙治沙新方法新技术新途径,打造荒漠化防治阿拉善样板。
专栏2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重点任务与项目
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开展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保育技术研发,种质资源保护,特色植物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应用。
重点流域区域综合治理:开展黑河、居延海等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典型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
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保护模式,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预警研究,脆弱区生态功能提升研究,提升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额济纳胡杨林生态水文过程与修复调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以额济纳胡杨林生态保护为主攻方向,开展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提出额济纳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与综合治理对策。
额济纳胡杨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人工干预,模拟自然落种繁衍模式,人工撒播冬储胡杨种子,实施种子有性繁衍;开展胡杨种子大田育苗实验和大棚育苗实验;建立胡杨种子繁衍示范区,开展胡杨种子天然更新与胡杨幼苗移植试验与示范,研发退化胡杨林人工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
阿拉善盟飞播造林地群落演替的环境调控机理及飞播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飞播造林技术整合总结,对各立地条件下筛选出的飞播造林参数进行优化组合,以提高植被群落演替稳定性、推进植被群落演替进程为目标,提出飞播造林集成技术模式,为阿拉善荒漠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飞播造林提出差别化综合治理示范技术。基于阿拉善生态承载力,研发集约化、适合规模化推广的人工造林植草的新技术,提高阿拉善林草植被群落质量。
贺兰山生态保护研究项目:研究实施综合配套技术,推进贺兰山西麓生态
环境修复,增强贺兰山西麓防风固沙能力,进一步提升贺兰山生态安全保障功能。
加强林业草原科技创新。积极推进林业草原科技创新推广平台建设,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沙治沙、林业草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实施以林草植被监测、大数据分析、效能评估为重点的配套技术研发应用。
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技术。围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升流域河湖山体草原等在沙漠阻隔、防风固沙、防汛防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聚焦黄河阿拉善段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区段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域林草保护修复,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协同治理研究和生态保护技术配套集成研究应用,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专栏 3黄河流域阿拉善段生态保护重点任务与项目
典型退化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应用:开展黄河流域阿拉善段典型退化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应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应用。
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展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研究,沿黄地区污水近零排放、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流域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应用:开展黄河流域阿拉善段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应用,引黄灌区节水控肥减排、农业牧区面源污染防治、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生态屏障功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围绕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护,以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为主攻方向,依靠科技创新防沙治沙。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荒漠化治理产业项目:强化配套技术支撑,修复治理100万亩沙漠、荒漠、湿地,发展“种养加”绿色循环经济,形成饲草料加工,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农牧业田园综合体。
发展污染防治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根据我盟产业结构特点,采用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产业化路径,建立“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发展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产业。围绕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深化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模式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废水高效处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技术研发应用,发展高效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废矿尾矿处理、氟化物处理、高盐废水处理、粉煤灰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技术应用。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模式示范,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高载能、高排放重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应用,构建绿色循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
专栏4 污染防治重点技术创新任务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应用: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工业废气治理技术研究应用。
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重点行业节水技术研究应用。
固废资源化技术研究应用:开展大宗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有机固废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应用。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利用: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再生资源高值循环技术及装备应用。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发展低碳化转型技术。探索可再生能源和零碳排放技术、绿氢与二氧化碳利用转化的耦合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火电机组提效降碳技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关键技术及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展高效低成本储能技术、绿色氢能开发利用技术、非电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展森林、草原、人工林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究应用,稳定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支持光伏、风电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区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开展多种绿色低碳技术耦合优化与集成示范应用,支持打造零碳示范园区。
专栏5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重点任务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应:开展低成本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与压缩技术、化工产业二氧化碳减排及其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集成和大规模低能耗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示范。
能源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火电机组提效降碳技术,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新一代智能电网技术、高效低成本储能技术、绿色氢能开发利用技术、非电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应用。
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究应用:开展零碳与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制取化学品技术、二氧化碳利用和转化技术研究应用。
产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究应用:支持各类园区因地制宜,实施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开展多种绿色低碳技术耦合优化与集成示范应用。
推进特色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特色沙生植物资源,强化研究、种植、保护、加工配套技术集成和模式构建,以肉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资源植物及贺兰山山沉香等特色植物的人工种植、深度开发和产业化为主,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生态产业,开展阿拉善植物道地性认证和地标认证,打造地域特色优质品牌,形成技术密集型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专栏6特色生态产业技术支持项目
肉苁蓉标准化建设及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项目: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的肉苁蓉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及沙生植物研发创新中心,加快推广肉苁蓉仿野生种植,保护和优化种质资源,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肉苁蓉品质和产量。研发以肉苁蓉特色资源为原料的系列高科技产品,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阿拉善肉苁蓉品牌。
第二节 科技创新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突出重点工业领域科技创新。立足我盟产业基础优势,积极研发、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前景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研发、引进和应用一批先进的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创新支撑的重点产业有以煤化工、盐碱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为重点的现代化工产业,突出产业链延伸和中下游产品深加工综合配套技术研发应用;以化工新材料、先进碳材料、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陶瓷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突出绿色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技术研发应用;以风光清洁能源、绿色储能、绿色氢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突出核心技术引进、开发和应用,加强新能源综合技术体系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以化学制药、现代中药(蒙药)为重点的现代医药产业,突出绿色制造技术和科技创新支撑;以乳肉制品、饮品饮料为重点的特色绿色食品产业,突出绿色加工技术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工业领域先进技术的综合配套和集成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支撑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专栏7工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盐碱化工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以钠、钾为主要元素的盐化工产业体系,引进、研发深加工技术,实现金属钠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率行业领先,主导《三氯异氰尿酸》行业标准修订。
精细化工技术创新项目:研究烧碱、氯、金属钠深加工技术,在染料及颜料中间体、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制剂、成品药和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发展羟基乙腈、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肌酸等优势产品。
油田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对吉兰泰油田开展评价、建产、开发工作,研发本地区高效勘探关键配套技术,形成高寒沙漠地区新油田快速高效建产技术系列,以及国内规模化注气开发示范区块、强水敏砂砾岩储层开发过程中储层保护与治理技术系列、高寒地区站场橇装式集成集油、注水(气)一体化集成技术体系,实现资源向产能的快速转化,把该区打造成中石油矿权流转的示范区块。
新型煤基碳材料的研发项目:依托“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材料研究分中心”,推进活性炭(焦)烟气脱硫脱硝及活性炭(焦)在污水处理行业产业化应用,包括推进催化性脱硫脱硝活性炭(焦)的产业化以及催化性活性炭在处理工业废水COD和氨氮的示范和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煤基碳材料。
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项目:在高炉锰铁、高纯合金产业基础上,拓展与上海交大、钢铁研究总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高性能金属、特种合金材料产品,发展高性能、抗拉伸、超低碳化特种钢。
富氢(低碳)冶金工艺转化示范项目:与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废钢应用协会直接还原铁工作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展富氢冶金工艺转化研究,形成钢铁行业由长流程向短流程炼铁(非焦炭)绿色低碳冶炼可行方案,力争尽快转化富氢(低碳)冶金工艺,为全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冶炼技术转化作出示范。
气相合成法石墨烯中试项目:引进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最新研究的国际唯一采用分子重排工艺生产石墨烯技术,使天然气在催化剂及高温条件下碳原子重排生成石墨烯。实现年产100吨石墨烯中试生产,产品在下游锂电池负极材料中得到推广和应用,逐步替代现有的硅基负极材料。
石墨新材料创新项目:引进、研发中碳石墨、高碳石墨、高纯石墨等上游石墨和延伸下游石墨新材料产业链生产技术,重点在发展新能源石墨储能材料、特种石墨材料、石墨散(导)热及柔性密封材料和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方面开发关键技术。引进、开发活性炭、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石墨烯、电池负极材料等高端碳素材料等先进制造技术。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引领数字工业发展。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计划,围绕重点行业选择一批标杆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装备、生产线、生产车间、产品链的改造提升。支持企业应用MES(生产过程执行系统)与ERP(资源管理系统)等生产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第三节 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牧业
以加快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完善区域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撑能力。
发展现代种业技术。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项目实施,大力推进我盟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做优做强阿拉善双峰驼、白绒山羊、蒙古牛、蒙古羊等地方特色畜种,推动“阿杜”肉羊创新品种认定命名和种群扩繁工程,深入挖掘畜牧业良种提质增产潜力。实施种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建立联合育种攻关机制,全面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遗传材料采集与保存、种质资源保护、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和品种选育集成技术研究。聚焦选育培育绒用型、肉用型及高产奶驼,突破双峰驼人工授精技术瓶颈。在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选育培育等领域,开展阿拉善白绒山羊冷冻精液成活率受胎率提升、阿拉善双峰驼高产奶驼选育、阿拉善蒙古牛提纯复壮、居延海稀有鱼类大鳍鼓鳔鳅人工繁育等科研技术攻关。汇聚盟内外种业创新成果,通过试验示范、种畜评比等环节,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种业价值链水平。
发展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围绕促进种植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基地,开展作物绿色高效种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领域技术研究应用,构建适应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种植业科技支撑体系。解决草业领域发展中的重点关键技术短板。在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开展相关畜禽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养殖绿色安全生产理念,开展畜禽绿色养殖技术、科学防疫体系、绿色安全用药、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利用等领域技术研究应用。
发展智慧农牧业技术。适应农牧业数字化、现代化转型的需要,加快农牧业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构建互联共享的“互联网+农牧业”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农牧业全产业链,大力推进智慧农牧业发展。
提升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饲料制备、饲喂、饮水、剪毛、药浴、粪污处理、牧草补播、切根改良、野生草种采集、牧草种子清选加工、生物灾害防治精准施药等机械化技术,推进梭梭、白刺等种植机械化进程,推动农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健全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旗、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机制,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畅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科技协同推广计划,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扩大示范推广成果,实现农技服务与生产需求有效对接。
推进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标准制修订。推动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优势特色产业推广应用高质量标准,扶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企业主动与国际标准、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对标达标。推动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建设,支持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服务、示范推广服务、培训服务和农产品追溯服务。
专栏 8 农牧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
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支持双峰驼、蒙古牛、蒙古羊、白绒山羊、蒙古马、阿拉善本地驴等特色品种保种工作。加大梭梭、沙冬青等特色濒危物种群落保护力度。
白绒山羊产业创新项目:研究集成超级白绒山羊选育、增绒、营养调控、山羊绒分级、繁殖调控和种羊饲养管理技术,形成荒漠草原超级白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核心技术体系及示范推广模式,推进高档超级羊绒产品开发。
骆驼产业创新项目:培育阿拉善双峰驼标准化繁育群体,建设优良种公驼育种数据库,开展双峰驼遗传基因多样性分析,定向培育乳用型、绒用型双峰驼,开发驼乳化妆产品、保健品及驼乳生物制药技术,开发驼绒、驼肉、驼血系列产品。
蒙古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项目:加强阿拉善蒙古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原种、纯种保护,实现对该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沙生植物功能食品开发项目:依托阿拉善地区丰富的黑果枸杞和周边地区枸杞资源,针对其原花青素和枸杞红素类功能,通过高速剪切-超高压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和微囊化包合技术,开发高效缓解视力疲劳产品,建设“双杞因子片”功能食品的生产线。
第四节 科技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围绕文化旅游、仓储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积极应用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拓展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融合。推进数字技术与商贸、物流、金融、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口岸、智慧园区、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等新技术与新基建相配套。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积极创新文化旅游业态,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第五节科技支撑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教育领域科技进步。通过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配备网络安全设备、更新配齐信息化装备等,加快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科技引领高质量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建设,建成数字化校园。强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促进卫生健康领域技术进步。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的需求,加强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应急技术的应用。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技术支撑,推进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先进防治技术应用。加快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重点环节的创新药物、医疗器件和装备技术研发应用。聚焦妇女、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强化系统性健康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继承与创新传统医药技术。加强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聚焦中医药(蒙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中医药(蒙医药)治未病的临床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中医(蒙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发展精准医学,提高地方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应用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技术,推进预防、医疗、妇幼、康复、保健、养老等社会服务数字化,提高人口健康保障能力。
专栏9 卫生健康领域创新重点任务与项目
环境卫生技术支撑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城乡饮水卫生监测、农村牧区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技术应用与推广。
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任务:以技术创新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加强疾控预防先进技术应用,提高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
中(蒙)医药技术创新项目:推进实施“民族医药发掘整理与学术传承
研究‘蒙医药传承研究室’建设”“蒙药特格希德格奇(糖尿乐)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成果转化项目研究”、“蒙药扶正膏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研究”、“蒙药哈利雅素(驼胎盘干粉)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研究”“阿拉善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蒙西医结合诊治与疗效研究”等创新项目。
提升人民生命安全科技保障能力。围绕平安阿拉善建设,构建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旱灾、洪灾、雪灾、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鼠害、野生动物疫病等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动实现精准监测、精准预警、精细防控、高效救援。加强应急技术与设备、社会治理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专栏10 安全领域重点任务
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综合协同监测预警研究应用,生态屏障区旱灾应对技术研究应用,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森林草原火灾风灾防控、黑白灾智能监测与应急管理、沙尘暴智能实时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应用。
应急技术与装备:开展危化品与化工园区企业、矿山、城市建设、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安全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装备应用,应急技术与装备示范应用。
社会治理与智慧监管:开展跨领域、多层级协同治理技术模式研究应用,智慧城市(镇)、社会治安与司法业务智能化技术研究应用。
第六节 加强特色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围绕解决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问题,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特色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夯实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加强与国家、自治区研究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合作,聚焦沙漠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耦合型化工基地建设、新材料与新能源发展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基础学科难题,力争产出应用性创新成果。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库、生物标本资源库等。围绕生态环保、气候变化、灾害防治等领域,支持国家和自治区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建设。
第四章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统筹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主体培育、平台载体建设、创新人才激励、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环境优化,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创新服务水平。探索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机制。赋予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强项目承担单位科学管理和内部监督。完善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加强专家在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重点项目评估、创新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和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金融、产业、财政等领域的政策协同。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实行“揭榜挂帅”、首席专家、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分专业领域建立首席科学家+专家+科研院所+企业组织实施机制。改进项目资金拨付方式,探索建立盟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制度。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措施,形成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根据改革要求完善科研项目评审评价办法。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分类实施评价标准。对科研单位实行长周期综合评价与年度监测抽查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落实重大创新奖励、补偿、容错等措施,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形成适应技术类无形资产特点的资产管理制度。
促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我盟集聚。围绕我盟重点创新领域,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共性技术集成创新。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自治区驻盟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将创新人才和团队等纳入盟内人才建设范围,享受优惠政策待遇。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团队合作,围绕我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布局,吸引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到我盟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第二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为统领,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培育具有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的“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栏11 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主要任务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到2025年全盟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6家以上。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到2025年全盟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65家以上。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等载体,集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探索打造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试点。
实施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在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特色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领军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引领产业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领军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发挥国有企业在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承担和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构建企业主导的融通创新生态。支持科技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提供全产·业链、高质量共性技术供给服务。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完善企业参与的创新决策机制。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参与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计划和项目评估等工作。加大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力度,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头脑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依法保护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创新中的合法权益。
落实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及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向企业委派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
第三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以构建区域优势特色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目标,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整合、培育、创建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打造一平台、两载体、两中心、四基地“1224”创新高地。
专栏12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建设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2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家、重点实验室1家、众创空间(星创天地)5家,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3-5家,盟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家、农牧业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8家。
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基础优势,构建以现代化工、新材料、特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绿色产业体系,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将高新区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升促建”,完善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载体、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建设特色沙生植物技术创新中心。深化阿拉善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生植物的产学研合作,加大肉苁蓉、锁阳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工艺试验,制定规范化标准,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推动阿拉善特色生态产业研发成果产业化。
建设先进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中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建设先进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开发高强、高温、高压、高耐腐蚀等高性能金属材料及高纯铁,用于军工、航天、核电及化工、矿山装备、铁道、桥梁、涵洞等特殊环境作业的关键设备制造。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发挥阿拉善生态产业科技创业园集聚功能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建成集生态产业产品研发生产、综合检测服务、智能交易物流、科技企业孵化、中医药(蒙医药)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建设金属材料中试研发基地。加强与钢铁研究总院、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挥“4+8+N”合作主体作用,建设先进金属材料中试研发基地,开展先进金属材料科技成果中试,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化进程,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
建设骆驼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充分利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际合作渠道和平台,建立国际骆驼研究中心,力争把阿拉善盟打造成“国际骆驼产业研究生产基地”。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支持重点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阿拉善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进行系列氯化物精细化工产品和中间体产业化研发,吸纳引进创新团队的科研和技术成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化工产品。
建设阿拉善荒漠生态监测平台。基于阿拉善吉兰泰荒漠生态定位研究站、中科院巴丹吉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和中科院额济纳旗生态水文观测试验站三大主站,辅以乌兰布和生态观测点、腾格里沙漠生态观测点、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生态观测点,建成集荒漠植被生态系统各要素自动采集监测平台。采用先进自动化仪器密集采集阿拉善荒漠(沙漠)植被群落以及自然要素数据,通过遥感以及大数据分析,为生态保护建设、荒漠化防治、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以及灾害预警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第四节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我盟科技创新重点需求,统筹推进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建设与我盟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突出关键领域高层次急需创新人才柔性引进。依托重点创新项目、平台、载体、企业和人才工程计划,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驼乡精英领航”计划,围绕我盟优势特色产业对口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智力流动、弹性管理机制,通过合同聘用、对口帮扶、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区内、国内、国外人才来我盟开展季节式、项目式、流动式等灵活性合作。采取“专家+课题”工作模式,探索以才引才、科研合作、项目转化等措施办法,促进智力成果转化。完善“飞地引才”模式,打造“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我盟”的异地孵化摇篮,依托发达地区的人才优势为我盟注入创新力量。
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提升。以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和外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带动本地人才培养和提升。依托“阿拉善盟专家顾问团”+阿拉善盟高层次人才+基础人才队伍培带机制,加强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加强自治区“草原英才”科技领域人才工程培带功能,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依托“驼乡人才智联”计划、“驼乡人才星火”计划和“阿拉善英才”工程,通过“人才+项目”模式,形成专家顾问与“阿拉善英才”“1+1”结对,带动 1 批科技领域基础人才队伍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托“智汇驼乡·鸿雁归巢”工程,加强回盟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依托“西部之光”等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为企业和农牧业等提供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在我盟技术创新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获取收益和报酬。落实我盟引进培养和承担重要创新项目的创新人才在有关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科研机构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
第五节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跨区域整合平台、成果、人才、资本、服务等创新资源,健全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服务、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实现科研机构可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和企业技术现实需求的有效对接。探索科技成果赋权机制,允许单位和科研人员共享成果所有权,鼓励单位授予科研人员可转让的成果独占许可权。建立多方联动协调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报告与登记制度,定期发布科技成果情况统计及分析报告。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完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提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创新政策咨询、技术交易对接等专业化服务,促进技术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高效转化。
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中试基地,完善中试基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中试基地开放共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阵地和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作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体系。高质量建设各类“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园等,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在特色优势行业领域推动建立专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型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服务。
第六节 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支持企业面向全区、全国、全球布局创新网络,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吸引盟外区外国外企业和机构投资我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转化机构,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通过院地、校地合作和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依托交流合作平台邀请专家、科研人员与企业对接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我盟重点领域探索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开展我盟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和自治区重点创新计划。健全院士专家工作站考核激励机制,创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合作模式。探索合伙人制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院士专家共建共享合作新模式。吸引外国专家来我盟工作,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直接聘用外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首席专家,外国专家可按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贡献参与利益分配。
专栏13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实施中蒙骆驼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通过中国和蒙古国专家团队的合作研究,以骆驼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为基础,筛选出与高产奶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采用优良品种选育、胚胎移植等多种技术提高骆驼产奶量,推进两国养驼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第七节 促进科技创新生态优化
营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制定我盟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可落地、可操作的配套实施政策,加大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创新政策。加强政策落实的部门间协调,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实施效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盘活科技型企业专利资产,探索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和担保方式。
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监督。完善决策、执行、监督、评估有效衔接的工作体系,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科技活动的日常监督和全过程管理,建立可回溯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明确科研任务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将法人单位履行主体责任的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
加强科研诚信和伦理建设。健全学风和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指南发布、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等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和审查制度。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强化科研伦理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规范意识。
防范化解科技重大风险。建立重大科技安全事件定期研判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科技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形成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广泛参与的动态风险防范治理结构,增强防范和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的能力。
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重大科普示范活动,着力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广泛宣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决策部署,宣传我盟实施科技创新的主要举措和工作成效。依托各级各类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等,建设一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第五章 强化科技创新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加大相关部门和旗区联动协同配合,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规划考核评估,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领导体系。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建立高效统一的“大科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战略谋划、科学决策、组织协调、政策制定、指挥落实、工作推进上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做好重点任务分解,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围绕规划任务安排,做好相关规划衔接,强化责任目标和重点项目落实,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
强化工作统筹协同联动机制。建立相关部门、旗区创新协调工作机制,促进科技、生态、经济、社会、金融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创新工作有效对接、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资本市场融资为支撑、社会筹资为重要来源的科技投融资体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强化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考核,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建立政府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盟、旗区两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年度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统筹管理,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支出结构。改革科技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政府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降低创新型企业的风险。完善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以企业为投入主体、政府政策引导、科技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激励机制。
健全多层次科创金融支撑体系。提升科创金融供给能力,引导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投入。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绿色通道”范围。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功能。实施补奖政策引导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第三节开展监测评估和考核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建立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评估机制,有计划、分阶段对规划的任务部署、实施进度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追踪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创新发展进展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对规划任务部署进行必要调整,确保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完善创新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作为旗区和相关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创新政策落实监督,完善规划落实配套机制,将规划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推动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环境保护
科学评价分析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本规划立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任务和重大项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宗旨,规划的实施不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
落实规划项目的环保措施。为了确保规划任务完成,防止重点项目落实过程中出现背离原有规划项目要求的情况,做好项目实施前的环境评估和审定,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环保监督。